【I900271】混合裝置及混合系統
公告號 | I900271 |
公告日 | 2025/10/01 |
公報卷期 | 52-28 |
證書號 | I900271 |
申請號 | 113137698 E |
申請日 | 2024/10/03 |
公報IPC | B01F 25/433(2022.01) |
當前IPC | B01F 25/433(2022.01) |
申請人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高雄市三民區建工路415號 (中華民國) (TW) |
申請人 標準名稱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NATIONAL KAOHSIUNG UNIV OF SCIENCE AND TECH |
當前專利權人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
專利權人 標準名稱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NATIONAL KAOHSIUNG UNIV OF SCIENCE AND TECH |
發明人 | 楊政達 (中華民國) (TW) |
代理人 | 王立成; 余宗學 |
當前代理人 | 王立成; 余宗學 |
審查委員 | 曹世力 |
摘要 | 本發明提供一種混合裝置,包含:一流體輸入部,適於接收至少一待混合流體,該流體輸入部包括:至少一流體輸入管道;以及一流體混合部,連通於該流體輸入部,該流體混合部包括:一流體混合管道,連通於該至少一流體輸入管道;以及一被動晃動導流件,設置於該流體混合管道;其中,該被動晃動導流件係由流經該被動晃動導流件的待混合流體所驅動而晃動。混合裝置適於在管道中以無外加動力方式提升混合效率。 |
引用專利 | CN108698002A E; CN111013465A E; CN116712880A E; CN218501754U E; EP1166862A1 E; TW200536601A |
專利範圍 | 1.一種混合裝置,包含: 一流體輸入部,適於接收至少一待混合流體,該流體輸入部包括: 至少一流體輸入管道;以及 一流體混合部,連通於該流體輸入部,該流體混合部包括: 一流體混合管道,連通於該至少一流體輸入管道;以及 一被動晃動導流件,設置於該流體混合管道; 其中,該被動晃動導流件係由流經該被動晃動導流件的待混合流體所驅動而晃動; 其中,該被動晃動導流件包括: 一支撐基部,設置於該流體混合管道的管壁;以及 一晃動擾流部,連接於該支撐基部; 其中,該晃動擾流部的體積大於該支撐基部的體積,並且,該晃動擾流部相較於該支撐基部具有較大的接觸流體面積。 2.如請求項1所述之混合裝置,其中,該晃動擾流部包括: 一前擾流端,接近於接收該至少一待混合流體處;以及 一後擾流端,遠離於接收該至少一待混合流體處; 其中,該晃動擾流部在從該前擾流端朝向該後擾流端的方向上,在該晃動擾流部的至少一側具有厚度漸擴之第一弧面以及連續於該第一弧面並厚度漸縮之第二弧面。 3.如請求項1所述之混合裝置,還包括: 一固定導流件,設置於該流體混合管道,並相鄰間隔於該被動晃動導流件。 4.如請求項3所述之混合裝置,其中,該被動晃動導流件為二個,分別相鄰間隔於該固定導流件之兩側。 5.如請求項4所述之混合裝置,其中,該晃動擾流部包括: 一前擾流端,接近於接收該至少一待混合流體處;以及 一後擾流端,遠離於接收該至少一待混合流體處; 其中,該晃動擾流部在從該前擾流端朝向該後擾流端的方向上,在該晃動擾流部的至少一側具有厚度漸擴之第一弧面以及連續於該第一弧面並厚度漸縮之第二弧面。 6.如請求項5所述之混合裝置,其中,該第一弧面及該第二弧面形成於該晃動擾流部相鄰於該固定導流件之一側。 7.如請求項5所述之混合裝置,其中,該第一弧面及該第二弧面形成於該晃動擾流部遠離於該固定導流件之一側。 8.如請求項1所述之混合裝置,其中,該被動晃動導流件為複數個,並直線相鄰排列或環繞排列於該流體混合管道。 9.如請求項1所述之混合裝置,其中,該被動晃動導流件為可拆卸地裝設於該流體混合管道。 10.如請求項9所述之混合裝置,其中,該流體混合管道具有至少一插槽,配置為容置固定該被動晃動導流件的支撐基部。 11.如請求項1所述之混合裝置,其中,該流體混合管道的至少一部分為可拆卸。 12.一種混合系統,包含: 一混合槽體; 至少二個如請求項1所述之混合裝置; 其中,該至少二個混合裝置的流體混合部以至少二開口連通於該混合槽體, 其中,該至少二開口的開口軸線方向彼此之間為非同軸。 13.如請求項12所述之混合系統,其中,該至少二開口的開口軸線方向位於該混合槽體之中心的相對兩側。 |
瀏覽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