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876942】牙板姿態調整方法
公告號 | I876942 |
公告日 | 2025/03/11 |
公報卷期 | 52-08 |
證書號 | I876942 |
申請號 | 113111646 E |
申請日 | 2024/03/28 |
公報IPC | B23G 1/44(2006.01); B23G 5/00(2006.01) |
當前IPC | B23G 1/44(2006.01); B23G 5/00(2006.01) |
申請人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高雄市三民區建工路415號 (中華民國); NATIONAL KAOHSI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 415,JIANGONG RD., SANMIN DIST., KAOHSIUNG CITY 80778, TAIWAN (R.O.C.) (TW) |
申請人 標準名稱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NATIONAL KAOHSIUNG UNIV OF SCIENCE AND TECH |
當前專利權人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NATIONAL KAOHSI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專利權人 標準名稱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NATIONAL KAOHSIUNG UNIV OF SCIENCE AND TECH |
發明人 | 溫志群 (中華民國); WEN, CHIH-CHIN (TW); 張覲茨 (中華民國); CHANG, CHIN-TZU (TW); 楊宗道 (中華民國); YANG, ZONG-DAO (TW) |
代理人 | 許智為; 李威聰 |
當前代理人 | 許智為; 李威聰 |
審查委員 | 李蕢至 |
摘要 | 本發明提供一種牙板姿態調整方法,其包括:判斷成品扣件之錯誤型態為第一錯誤型態、第二錯誤型態或第三錯誤型態,其中:第一錯誤型態滿足ΦA< ΦB且Φa< Φb;第二錯誤型態滿足ΦA> ΦB且Φa> Φb;第三錯誤型態滿足ΦA= ΦB≠x且 Φa= Φb≠P; ΦA為該上端牙峰之直徑, Φa 為該上端牙谷之直徑, ΦB 為該下端牙峰之直徑, Φb 為該下端牙谷之直徑,x為一預設上端牙峰直徑,P為一預設下端牙谷直徑;接著,依據錯誤型態以計算牙板姿態調整數值ΔG,並依據牙板姿態調整數值ΔG以調整牙板組之姿態;本發明提供之方法使得扣件生產人員得以快速調整牙板姿態,產出符合設計規範之成品扣件,可以大量的節省現有牙板機構參數調整時間,降低扣件生產之成本。 |
引用專利 | CN106041146A E; CN2035675U E; TWM631081U; US2022/0297214A1 E |
專利範圍 | 1.一種牙板姿態調整方法,其包括:步驟A:判斷一成品扣件之一錯誤型態,該錯誤型態包含一第一錯誤型態、一第二錯誤型態或一第三錯誤型態,其中:該成品扣件之外表面由一牙板組搓牙形成有複數之牙峰及複數之牙谷,其中,鄰近該成品扣件上端之牙峰為上端牙峰,鄰近該上端牙峰之牙谷為上端牙谷,鄰近該成品扣件下端之牙峰為下端牙峰,鄰近該下端牙峰之牙谷為下端牙谷;該第一錯誤型態滿足ΦA<ΦB且Φa<Φb;該第二錯誤型態滿足ΦA>ΦB且Φa>Φb;該第三錯誤型態滿足ΦA=ΦB≠x且Φa=Φb≠P;ΦA為該上端牙峰之直徑,Φa為該上端牙谷之直徑,ΦB為該下端牙峰之直徑,Φb為該下端牙谷之直徑,x為一預設上端牙峰直徑,P為一預設下端牙谷直徑,其中,該牙板組包括:一固定側牙板及一移動側牙板,其兩兩相對而設置;一牙板承座及一固定治具,該固定側牙板藉由該固定治具固定設置於該牙板承座上,並與該移動側牙板兩兩相對而設置,其中,該固定側牙板包括:一第一區,鄰近該固定治具而設置;及一第二區,遠離該固定治具與該第一區相鄰而設置;以及一第一調整螺桿組及一第二調整桿組,其分別對應該第一區及該第二區而設置;步驟B:依據該錯誤型態以計算一牙板姿態調整數值△G;及步驟C:依據該牙板姿態調整數值△G以調整該牙板組之姿態,其中,該牙板姿態調整數值△G包括:一第一姿態調整值△G1,其為一第一間距RealG1與該預設下端牙谷直徑P之差值,其中,該第一間距RealG1為該第一調整螺桿組連接該第一區之端點與該移動側牙板之間距;及一第二姿態調整值△G2為一第二間距RealG2與該預設下端牙谷直徑P之差值,其中,該第二間距RealG2為該第二調整螺桿組連接該第二區之端點與該移動側牙板之間距。 2.如請求項1所述之方法,其更包括:步驟D:取一半成品扣件,置入該牙板組以搓牙形成另一成品扣件,其中:若判斷該另一成品扣件仍未滿足Φa=Φb=P之條件,則繼續重複步驟A至D,直至該另一成品扣件滿足Φa=Φb=P;若該另一成品扣件滿足Φa=Φb=P,則進一步執行一步驟E:依現有牙板組的姿態條件進行扣件的大量生產。 3.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方法,其中,該步驟C包括:依據該牙板姿態調整數值△G調整該固定側牙板沿一調整軸線Px朝向或遠離該移動側牙板移動,其中,該調整軸線Px係垂直串接該固定側牙板及該移動側牙板。 4.如請求項3所述之方法,其中,該步驟C包括:依據該第一姿態調整值△G1調整該第一區沿該調整軸線Px朝向或遠離該移動側牙板移動,並依據該第二姿態調整值△G2調整該第二區沿該調整軸線Px朝向或遠離該移動側牙板移動。 5.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方法,其中,當該成品扣件判斷為該第一錯誤型態時,該第一間距RealG1係依據下述公式(Ia)而得: 5.該第二間距RealG2係依據下述公式(IIa”)而得: 5.當該成品扣件判斷為該第二錯誤型態時,該第一間距RealG1係依據下述公式(Ib”)而得: 5.該第二間距RealG2係依據下述公式(IIb”)而得: 5.當該成品扣件判斷為該第三錯誤型態時,該第一間距RealG1等於該成品扣件之上端牙谷直徑Φa,該第二間距RealG2等於該成品扣件之下端牙谷直徑Φb,其中:該上端牙谷直徑Φa投影於一虛擬平面界定一上投影線,其兩端點分別為a1及a2,該下端牙谷直徑Φb投影於該虛擬平面界定一下投影線,其兩端點分別為b1及b2,其中a1與b1位於同一側面並共同界定一第一螺紋延伸線;ω為2α”,其中,α”為該成品扣件之長軸線Lx”與該第一螺紋延伸線之銳角夾角;X為,其中,β”為該第一螺紋延伸線與該上投影線之銳角夾角;H1為該第一調整螺桿組與該固定治具之間距;H2為該第二調整螺桿組與該固定治具之間距。 6.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方法,於該步驟A之前,該方法更包括:步驟S1:提供一具有扣件模座之扣件成形機,其中,該扣件模座包含:一模穴;一調整單元,設置於該模穴之一側,並與該模穴連接以調整該扣件模座移動,其包括一水平調整件,與該模穴相互對應地穿設該調整單元;及一樞轉單元,與該調整單元相對應地設置於該模穴之另一側,其包括一樞轉軸,設置以將該扣件模座樞設於該扣件成形機上;步驟S2:通過該調整單元控制該扣件模座由一第一位置以該樞轉軸為中心軸於一第一水平面上旋轉至一第二位置;步驟S3:測量一調整位移量,其為一第一調整中心Z1於該扣件模座由該第一位置移動至該第二位置之過程中,由該第一調整中心Z1移至一第二調整中心Z1’所產生之位移量,其中,該第一調整中心Z1為該水平調整件與通過一第一模穴中心Dc1之扣件模座長軸之交會點於該第一水平面之投影點,該第一模穴中心DC1為該模穴之幾何中心於該第一水平面上之投影點;步驟S4:依據該調整位移量計算一建議補償量y1a;步驟S5:依據該建議補償量y1a並通過該調整單元控制該扣件模座於該第一水平面上沿一第一延伸線移動至一第三位置,該第一延伸線係該扣件模座處於該第一位置時,由該第一調整中心Z1朝向該第一模穴中心Dc1延伸之延伸線;步驟S6:放置一元扣件至該模穴,衝模以獲得一半成品扣件;以及步驟S7:取該半成品扣件,置入該牙板組以搓牙形成該成品扣件。 7.如請求項6所述之方法,其中,該建議補償量y1a之計算更包括:依據該調整位移量計算一第二分量xi,其為該調整位移量於該第一水平面上垂直於該第一延伸線的水平分量;及依據該第二分量xi計算該建議補償量y1a。 8.如請求項7所述之方法,其中,該建議補償量y1a之計算更包括:依據該第二分量xi計算一第一分量x1;及依據該第一分量x1計算該建議補償量y1a,其係依據下述計算式(II)而獲得: 8.其中,β為一第一模穴中心Dc1至一第二樞轉中心Z2之直線距離,該第一分量x1為該第一模穴中心DC1於該扣件模座由該第一位置移動至該第二位置之過程中,由該第一模穴中心DC1移至一第二模穴中心D’C1所產生之位移量之水平分量,其中,該第一模穴中心DC1為該模穴之幾何中心於該第一水平面上之投影點,該第二樞轉中心Z2位於該第一延伸線上,該第一分量x1於該第一水平面上垂直於該第一延伸線。 9.如請求項8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分量x1係依據下述計算式(I)而獲得: 9.其中,α1為該第一調整中心Z1至該第一樞轉中心Dc2之直線距離,其中,該第一樞轉中心DC2為該樞轉軸之中心軸延伸線於該第一水平面之交會點,且該第一樞轉中心DC2與該第二樞轉中心Z2位於同一位置。 |
瀏覽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