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I873642】串聯式扣件模具座之位移量的調整方法 METHOD FOR ADJUSTING DISPLACEMENT OF SERIAL CONNECTED FASTENER DIE HOLDER

書目
公告號 I873642 公開202446511
公告日 2025/02/21
公報卷期 52-06
證書號 I873642
申請號 112118716 E
申請日 2023/05/19
公報IPC B21J 5/02(2006.01); B21K 1/44(2006.01)
當前IPC B21J 5/02(2006.01); B21K 1/44(2006.01)
申請人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高雄市三民區建工路415號 (中華民國);
NATIONAL KAOHSI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 415,JIANGONG RD., SANMIN DIST., KAOHSIUNG CITY 80778, TAIWAN (R.O.C.) (TW)
 申請人
標準名稱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NATIONAL KAOHSIUNG UNIV OF SCIENCE AND TECH
當前專利權人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NATIONAL KAOHSI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專利權人
標準名稱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NATIONAL KAOHSIUNG UNIV OF SCIENCE AND TECH
發明人 溫志群 (中華民國); WEN, CHIH-CHIN (TW);
宋祥亦 (中華民國); SUNG, XIANG-YI (TW);
劉冠志 (中華民國); LIU, KUAN-CHIH (TW);
楊駿明 (中華民國); YANG, CHUN-MING (TW)
代理人 許智為; 李威聰
當前代理人 許智為; 李威聰
審查委員 林桂忠
摘要 本發明揭示一種串聯式扣件模具座之位移量的調整方法,其包括:提供一具有扣件模座之扣件成形機,其中,該扣件模座包含一第一冲模、一第二冲模及一調整單元;控制該扣件模座由第一位置偏心旋轉至第二位置或另一第二位置;測量該扣件模座之水平位移量;依據該水平位移量計算軸向建議補償量及水平建議補償量;依據該軸向建議補償量及水平建議補償量調整該扣件模座至扣件冲模程序所需之相對位置;該方法可以有效地解決當前產業中常用的一模二冲成形機之模具座調校,提供了系統性的解決方案,透過輔助機制解決習知扣件鍛造過程中,仰賴人員經驗與重複打樣試錯所導致的模具座調校問題。

參考文獻
引用專利 CN212264413U ETW200810858A; US5293769A E; WO2015/030697A1 E

專利範圍   原始格式 
專利範圍 1.一種串聯式扣件模具座之位移量的調整方法,其包括: 提供一具有扣件模座之扣件成形機,其中,該扣件模座包含: 一第一冲模; 一第二冲模,設置於該第一冲模之一側;及 一調整單元,設置於該第一冲模相對於該第二冲模之一側,設置以調整該扣件模座移動,其包括一頂軸水平調整件; 通過該頂軸水平調整件控制該扣件模座於一第一水平面上,以一第一樞轉中心Z 1為中心軸由一第一位置旋轉至一第二位置或另一第二位置,其中,該第一樞轉中心Z 1為該調整單元與通過一第一冲模中心D c1之扣件模座長軸之交會點於該第一水平面之投影點,該第一冲模中心D c1為該第一冲模之幾何中心於該第一水平面上之投影點; 測量一第二水平位移量x 2,其為一第二冲模中心D c2於該扣件模座由該第一位置移動至該第二位置或該另一第二位置之過程中,由該第二冲模中心D c2移至另一第二冲模中心D’ c2所產生之水平位移量,其中,該第二冲模中心D c2該第二冲模之幾何中心於該第一水平面上之投影點; 依據該第二水平位移量x 2計算一第二建議補償量y 1p及一第三建議補償量x 1p;以及 依據該第二建議補償量y 1p,通過該調整單元控制該扣件模座於該第一水平面上沿一第一延伸線 移動至一第三位置,及依據該第三建議補償量x 1p,通過該調整單元控制該扣件模座沿垂直該第一延伸線 之方向移動至一第四位置,其中,該第一延伸線 係該扣件模座處於該第一位置時,由該第一冲模中心Dc 1朝向該第二冲模中心D c2朝向延伸之延伸線。

2.如請求項1所述之方法,其中,於控制該扣件模座移動至該第三位置之前,該方法更包括: 依據該第二水平位移量x 2計算一第四建議補償量y 2,其為該扣件模座由該第一位置移動至該第二位置或該另一第二位置之過程中,該第二冲模中心D c2移至另一第二冲模中心D’ c2所產生之垂直位移量;及 依據該第四建議補償量y 2,通過該調整單元控制該扣件模座於該第一水平面上沿該第一延伸線 移動至一第三子位置。

3.如請求項2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四建議補償量y 2係依據下述計算式(I): …(I); 其中,α為該第二冲模中心Dc 2至一第一調整中心Z 1之直線距離,其中,該第一調整中心Z 1為該水平調整件與通過該第一冲模中心Dc 1之扣件模座長軸之交會點於該第一水平面之投影點。

4.如請求項3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二建議補償量y 1p係依據下述計算式(II): …(II); 其中,β為該第一冲模中心Dc 1至該第二冲模中心D c2之直線距離; 其中,該第三建議補償量x 1p係依據下述計算式(III): …(III)。

5.如請求項2所述之方法,其中,該調整單元更包括一底軸水平調整件,穿設於該調整單元,該方法更包括: 通過該底軸水平調整件控制該扣件模座由該第一位置以該第二冲模中心D c2為中心軸於該第一水平面上旋轉至一第五位置或另一第五位置; 測量一第一水平位移量x 1,其為該扣件模座由該第一位置移動至該第五位置或該另一第五位置之過程中,該第一冲模中心D c1移動至另一第一冲模中心D’ c1所產生之位移量; 依據該第一水平位移量x 1計算一第一建議補償量y 1a;以及 依據該第一建議補償量y 1a及該第二建議補償量y 1p,通過該調整單元控制該扣件模座於該第一水平面上沿該第一延伸線 移動至該第三位置。

6.如請求項5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建議補償量y 1a之計算係依據下述計算式(IV)而獲得: …(IV); 其中,α為該第二冲模中心Dc 2至一第一調整中心Z 1之直線距離,其中,該第一調整中心Z 1為該底軸水平調整件與通過該第一冲模中心Dc 1之扣件模座長軸之交會點於該第一水平面之投影點,β為該第一冲模中心Dc 1至該第二冲模中心D c2之直線距離。

7.如請求項6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一水平位移量x 1係依據下述計算式(V)而獲得: …(V); 其中,x為一調整水平分量x,其為該扣件模座由該第一位置移動至該第五位置或該另一第五位置之過程中,該第一調整中心Z 1移動至該另一第一調整中心Z 1所產生之水平位移量。

8.如請求項7所述之方法,其中,該底軸水平調整件具有一底軸偏心導程量sp 1,其中,該扣件模座之控制步驟更包括: 旋轉該底軸偏心調整件達一第一旋轉量S 1以控制該扣件模座由該第一位置旋轉至該第五位置或該另一第五位置,其中,該調整水平分量x係依據下述計算式(Ib)而獲得: …(Ib)。

9.如請求項5至8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其中,於控制該扣件模座沿該第一延伸線 之方向移動至該第三子位置前,該方法更包括: 將一第一預定軸向位移量y j2扣除或加上該第四建議補償量y 2以獲得一第一補償軸向位移量Δy 2,並依據該第一補償軸向位移量Δy 2控制該扣件模座移動至該第三子位置。

10.如請求項9所述之方法,其中,於控制該扣件模座移動至該第三位置前,該方法更包括: 將一第一預定橫向位移量x a扣除或加上該第三建議補償量x 1p以獲得一第一補償橫向位移量Δx a; 將一第二預定軸向位移量y j1扣除或加上一第五建議補償量y p以獲得一第一補償軸向位移量Δy a;以及 依據該第一補償橫向位移量Δx a及該第一補償軸向位移量Δy a控制該扣件模座移動至該第四位置,其中,該第五建議補償量y p為該第一建議補償量y 1a及該第二建議補償量y 1p之差值或其總和。
瀏覽數: